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
发表时间:2023-6-8 浏览次数:316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必须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咬得牢”、耕地高质量建设发展“咬得紧”、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咬得疼”,确保“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
牢牢守住耕地数量,藏粮于地,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咬得牢”。“民非谷不食”,粮食,是国家治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咬牢”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07平方公里,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多地少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耕地数量牢牢决定着中国人饭碗里粮食的多寡。“咬牢”占补平衡制度不松口,自1999年实施以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城市迅猛扩张、大量耕地被占的时代背景下,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立下汗马功劳。各级政府应带头“咬牢”耕地红线不松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仓廪实,天下安。”确保粮食产量,必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牢牢咬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寸也不松口。
紧紧保障耕地质量,藏粮于技,耕地高质量发展必须“咬得紧”。“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重量更要重质,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紧紧咬住耕地质量,促进耕地高质量、高标准发展,为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过去,某些地方好经念歪,用“占近补远”、“占优补劣”、“上山下海”等“小聪明”来钻“占补平衡”的空子,导致耕地总体质量下降。“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保证耕地质量还需“咬紧”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中国人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精耕细作,化天时为地利,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提高耕地质量还需“咬紧”科技创新的技术优势,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耕层浅、地力薄、污染重等现象,借助科技创新的东风,产学研相结合为耕地质量评估、土壤治理修复、耕地质量提升探索出一条高效道路,落实“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确保粮食产量,必须紧紧咬住耕地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严格落实耕地监管制度,护耕于法,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必须“咬得疼”。“寸土寸金,惜土如金。”保护耕地的观念需深入人心,过去的31个全国土地日,让“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保护耕地成为社会共识,为耕地保护工作“咬得疼”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管为“咬得疼”提供下口原则,必须坚持“占多少,补多少”、“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并主动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加强监管力量。科技助力为“咬得疼”提供强大咬合力,人工智能、5G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打开“天眼”、打造“最强大脑”、长出“锋利牙齿”,极大提高耕地监测中的效率与精度,让乱占耕地的违法行为无处可遁。耕地监管必须要严,针对乱批滥占、违规建设、污染破坏等耕地乱象,咬住不松口,让违法乱纪付出相应代价,不仅“咬得疼”,还要“疼得久”,让每一例乱占耕地的违法行为都成为生动的反面教材。
耕地是国家安全的底线,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在实施过程中“咬得牢”、“咬得紧”、“咬得疼”,方能实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