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露天边坡放坡技术要求
发表时间:2025/1/20 浏览次数:672
矿山露天开采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是确保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放坡设计不仅能够保障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还能有效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将详细探讨矿山露天边坡放坡的技术要求,包括设计原则、施工方法、监测与管理等方面,以期为矿山企业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边坡设计原则
•边坡角的确定
边坡角应根据地质条件、岩体性质、开采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边坡角应小于岩体的自然休止角,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对于岩体较稳定的情况,边坡角可适当增大,但不得超过设计允许的最大值。
最终边坡角应满足安全稳定的要求,并在设计阶段进行论证。当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或有构造带时,应清理浮石、降低边坡角度并进行加固。
•平台设置
露天采场应设置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安全平台宽度不应小于3米,清扫平台宽度不应小于6米。最终边坡应留设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作业安全。
工作平台宽度应满足长条块石翻倒、解体、整形、装运、清渣等工序的作业要求。高台阶开采时,工作平台宽度应不小于20米。
•台阶高度
开采台阶高度不应大于10米;最终台阶高度应根据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岩体稳定性由设计确定,但不应大于20米。
多台阶并段时,并段数量不超过3个,且不应影响边坡稳定性及下部作业安全。
施工方法
•爆破作业
采用控制爆破减震,以减少对边坡的振动影响。爆破时应严格控制炸药用量和爆破参数,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钻机稳车时,应与台阶坡顶线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穿凿第一排孔时,钻机的纵轴线与台阶坡顶线的夹角不应小于45°。钻机与下部台阶接近坡底线的电铲不应同时作业。
•边坡清理
边坡浮石清除完毕之前,不应在边坡底部作业;人员和设备不应在边坡底部停留。清除危岩体时,应采取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区跳段方式,并将坡面一次成型,每段施工长度不大于15米。
清除危岩体后的边坡应至稳定岩面,不引发新的危岩体。清除危岩体后应修整坡面转角处及坡顶棱角,使坡面平整顺滑,无较大的凸起和凹陷。
•支护加固
对于岩层内倾于采场、有多组节理裂隙空间组合结构面内倾于采场、有较大软弱结构面切割边坡、构成不稳定的潜在滑坡体的边坡,应采取有效的支护加固措施。
支护加固方法包括锚杆、锚索、喷射混凝土、挡土墙等,具体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确定。
监测与管理
•监测系统
露天矿山应建立边坡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每5年至少进行1次边坡稳定性分析。露天采场工作边坡应每季度检查1次,运输或行人的非工作边坡每半年检查1次。
高度超过200米的露天边坡应进行在线监测,对承受水压的边坡应进行水压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边坡位移、变形、地下水活动等。
•应急预案
矿山应制定针对边坡滑塌事故的应急预案。当边坡出现滑坡或坍塌迹象时,应立即停止受影响区域的生产作业,撤出相关人员和设备,设立警示标识,并采取安全措施。
•生态修复
边坡治理包括削坡、排水、支护加固、植被恢复等措施。优先选择对地形条件、土壤质量、配套设施、防洪排涝标准要求相对较低,投入相对经济的林草地修复模式。对于高陡岩坡,可采用削坡开级再造台阶,台阶数一般不超过5级,台阶外缘设置挡土墙、叠石等挡土构件。
矿山露天边坡放坡技术要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设计原则、施工方法、监测与管理等。合理的边坡设计和施工方法能够有效保障边坡的稳定性,减少滑坡事故的发生,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与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矿山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矿山行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以上内容来自网络)
|